400-600-5313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华体体育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5-04-22 14:07:11

  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强调要“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月5日,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召开,强调要深入贯彻习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论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抓好已有产业焕新,推进未来产业启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主体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本报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就此主题建言献策。

  习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明确,进一步树立发挥比较优势做强产业鲜明导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不断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化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备极其重大地位和作用。应抓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点,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在国家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强化体系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在巩固提升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抢抓全球(全国)产业体系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未来产业布局。开辟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强化技术研发、人才、配套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等供给,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加速未来产业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进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赋能,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新业态融合;适应工业化发展规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产业体系和科技体系更好贯通起来,根据产业实际需求加大科技研发或向全社会提出科技攻关需求,着力提供场景和采购订单等支撑,产学研多方合作做“有用的研究”,打造“政产学研用”共同体,构建顺畅高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制度上确立并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长期科技创新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大力开展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强化集群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构筑深度嵌入产业集群的重点产业园区、区域创新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共享水平,完善产业集群内部互促融合机制。强化链主企业领航作用。围绕产业链“链主”企业供应链进行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协作机制和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链主企业加快布局建设创新平台,鼓励链主企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等发起成立服务于产业集群建设的第三方组织,推动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集群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围绕集群内企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高水平、宽尺度、深层次开放平台和载体,吸引更多资源流入贵州;依托集群内领军企业和园区平台等载体,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推动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

  强化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煤电、有色、化工、钢铁等行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形成“碳排放—碳回收”闭环,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园区规划和生产流程设计,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绿色设计、清洁生产,以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进贵阳、毕节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

  强化要素支撑。强化科技支撑。以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强化金融支撑,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使资本要素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助力。强化人才支撑。高度重视企业家人才、投资家人才和科学家人才,充分释放人才资源活力;注重人才流动和人才交流,优化高校专业与课程设置,根据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强化数据支撑。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数字赋能产业基础能力;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推动数据中心由存储中心加快向“存算一体、智算优先”转变;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数据要素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融合和流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涉及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升工业现代化水平。当下,贵州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坚定做强“六大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向改革创新要动力,以数实融合增能力,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亮点,对稳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也应立足地区实际,因地制宜谋划自身路径。“六大产业基地”是贵州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其中既有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又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可以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打造新的竞争优势;通过新兴产业迭代创新、未来产业储能蓄势,能够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为产业发展谋求新支柱、新赛道,增强我省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近年来,贵州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推动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富矿精开”实现了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建链延链;通过酒企改造、产品优化,强化了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通过算力保障基地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聚力蓄势。

  向改革创新要动力。以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谋求价值链高端化;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贵州现代化工业体系只有依托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实践中,围绕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要求,面向“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所需,贵州通过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改革是创新的动力和保障。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疏通科技创新中的堵点,才能激发更多科技创新潜能,实现更大科技创新效益。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通过深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

  以数实融合增能力。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贵州将构建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作为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围绕“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词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推动数实融合,提升了产业现代化水平。在服务本省、面向全国的市场驱动下,贵州数据产业能级持续提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速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以数实融合助工业发展,以产业融通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为更好通过数实融合助力产业发展,应以数智赋能为抓手,通过更精准的数实融合方案设计,推动更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整体数字化水平;聚焦重点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深挖应用场景,以场景驱动创新,以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创新促进两业深度融合;通过加快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引培结合,壮大数实融合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本文系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21GZYB06〕阶段性成果)

  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培育壮大纺织面料、成品服饰等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增加值增长16%左右。加快推动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发展,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抢抓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机遇,进一步凝聚力量推动贵州轻纺产业升级发展,对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健全体制机制,从政策端加力提效,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切实推进轻纺产业升级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纺织专项规划实施的细化落地,支持符合条件的轻纺产业项目遴选列入省重大项目和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依法依规强化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印染产业升级发展。细化和完善以工代训政策措施,积极主动组织轻纺企业职业培训,建立灵活的市场培养机制,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进培育轻纺行业高端人才。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探索将企业评估值、发展潜力等因素作为投资评估标准,加大纺织服装企业增信支持力度,对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但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给予金融支持和资金支持。加强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作用,鼓励和支持省内大中专院校开设服装类相关专业,为企业不断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质量高校毕业生。

  统筹要素资源,从产业端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打通全产业各个环节,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路子。从上游看,围绕面料、聚酯薄膜等项目做足配套,加快招引东部轻纺原料企业,为发展印染项目提供原料,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降低和整体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吸引面料生产、辅料供应、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共进,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闭环。从中游看,确保排放的废水水量和排放浓度等符合环评要求,在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前提下,依托充足能源供应体系,充分利用煤电联厂优势,招引印染行业中上游企业,引进绿色环保高技术染整企业。从下游看,围绕成衣辅料,加快引入纽扣、拉丝等辅料加工企业,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引导入园企业抢抓升级传统代工模式,通过智能制造改变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加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不断开拓销售渠道,依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新蜡染刺绣等民族手工艺设计,推进蜡染刺绣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加工。

  构建服务体系,从企业端营造环境,确保支持见效。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统筹做好轻纺产业大招商。积极引导东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开展上下游供需对接,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拓展纺织业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合作,引导大量中小纺织企业落户,逐步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切实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到位。着力提升安商稳商服务质量,“一事一议”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提升吸引投资的灵活度和服务水平,切实推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解决轻纺企业后顾之忧,确保核心产业环节有序有效运行。对轻纺印染产业园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贵州民族特色轻纺产业品牌优势,加快轻纺印染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培育规模化纺织产品交易市场,尽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推进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着力解决轻纺企业专业人才难招和高水平技能人才匮乏问题。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