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要经营男装加工生产,淘宝销量第一的男款羽绒服就出自我们,平均一天得生产3000多件。”老板林永忠,2004年在家乡石狮做起服装加工生意。
“最开始,在这边只租得起很小的厂房。加上我,一共只有25个工人。第一年干劲十足,赚了8万块钱,把我高兴坏了。”彼时,石狮的服装加工行业还很兴旺,因为背靠产业带,林永忠总有做不完的订单,“订单多得不用愁,1000件以下的订单不接,只接价格高、数量大、工艺简单的。”
就这样,2007年,小厂房变成大厂房,三年后又从一层扩为七层楼。“那几年确实是黄金时期,工厂蒸蒸日上。”
因为看过身边许多因“步子太大”、贷款还不上而被拖垮的案例,那些年,林永忠一直比较谨慎。即便如此,从2012年底开始,挑活干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之前的贴牌厂随随便便都能有30%左右的利润,但我进入的时间太不凑巧,只捡着了尾巴。”之前,林永忠的工厂一直为贴牌厂做加工,2011年开始转型,自己做贴牌。“从2013年春季以来,整个服装行业开始萎缩,工厂的严冬来了。大家都在做贴牌,价格被压得特别厉害。一件羽绒服到手利润只有两三块钱,不小心出点差错,还要倒贴钱。”
“如果不是互联网,我的企业百分百已经倒闭了。实体订单大量缩水,直到现在,这股寒意也仍未退去。像我们这样不大不小的公司,很危险。”让林永忠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无意的触网,给原本岌岌可危的工厂带来了绝处逢生的转机。
2012年底,一个老乡找林永忠帮忙加工一批棉衣。“当时量大时间又紧,我很好奇他怎么还能有如此大的订单。”后来才知道,那个老乡利用互联网平台做起了批发销售。“送货那天晚上,我去他的工厂,看到像菜市场一样热闹的场面,车来车往,当时就很受触动,回家后直到夜里两三点都没睡着,就想着互联网真有那么神奇的力量?”
2013年初,林永忠开始在阿里巴巴网络站点平台上投货。利用互联网平台,货逐渐有了销路。但纯粹的批发平台,对中小加工厂而言,仍存在库存压力和压货风险。林永忠开始盼望,有一个连接淘宝商家与生产工厂的平台,让工厂直接对接卖家。于是,林永忠接触到了“淘工厂”。
“淘工厂是指将淘宝商家的生产需求如订单件数、工期等,与工厂有能力接单的产品类型、剩余产量等信息同时发布在网络站点平台,供需双方双向选择。一方面解决商家找服装加工厂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享闲置生产线的模式,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7月,林永忠正式加入了淘工厂。两个月后,在广州出差的他接到电话,一个淘宝店想定制生产一批男装,但订单只有100件。
“实线件,确实没啥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答应了。”没承想,单还没下就翻单变成300件,后来又增加到800件。10天之内交货付款,不到半个月,就赚了一万多块钱。
这个订单让林永忠对电商有了全新的认识。“淘宝店铺的短板是缺少供应链,而我们工厂的专长是生产,大家各展所长。我们这些曾经依赖外贸代工存活的工厂有了‘挺起脊梁’的机会。”
在林永忠的记忆中,过去最发愁的便是3—5月份的服装加工淡季,企业生产线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得硬着头皮一趟趟跑到外贸公司、大企业求着接单,“好不容易接回来,价格也都很低,很多根本不赚钱甚至赔钱,但也没法子,只为把工人留住”。
“现在,这样一些问题都解决了。”林永忠拿起账本,“如今通过淘工厂,把生产线空闲档期提前发在网上,客户资源遍布全国,淡季也变旺了。”十条生产线的利用率几乎提高一倍。林永忠还计划联合其他3家工厂,抱团发展。接到无法消化的订单,共享给其他订单匮乏的工厂。
从加工转型到淘工厂,并不是传统工厂上线那么简单。林永忠很清楚,能否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互联网竞争新规则和新趋势的适应能力。
首先,互联网要求快速反应。通常从下单到交成品,10天内交货。“以前,和线下大企业合作,往往是几万件的大单,通常是几个月甚至半年才交货。而淘宝首单一般量都很少,一款只有几百件。一开始,做惯了大流水大订单的工人们常常闹情绪。”林永忠说。为了更好地适应小批量加工,他把工人分为两类:一类专门做小批量、款式多或者工艺复杂的商品,单件加工费较高;另一类专做批量大、款式单一的商品,单件计费就低一点。
此外,如果客户网购碰上质量上的问题,只能邮寄回店家,抛开来回运费不说,可能还会给差评,影响店铺信誉。为此,林永忠优化了生产线,并提升品质管控部门的实力。“目前有品控15人,未来至少还要增加一倍。”林永忠说。